健康影响评价旨在通过考察政策、规划、项目对健康的潜在影响,进而影响决策过程健康影响评价帮助政策制定者预见不同的选择如何对健康产生影响,促使他们在选择时充分考虑健康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提出,健康影响评价是指系统地评判政策、规划、项目(通常是多个部门或跨部门)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及影响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工具。
健康影响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健康影响评价由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衍生而来。早期的健康影响评价研究及实践大多发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这些研究针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流程中检视健康问题,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建立模型,或与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对健康影响评价的研究在加拿大和部分欧洲国家达到高潮,研究者就其定义和目标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 1990年英国海外发展管理局发起“利物浦健康影响计划”等。
● 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开发的健康影响评价框架,融合了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涉及危险辨识以及风险解读和管理。
● 1993年开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要求通过内阁向政府提交议案时附上健康影响评价报告,之后该省健康和老年人管理局开发出第一个健康影响评价工具。
21世纪开始,健康影响评价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欧洲、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陆续行健康影响评价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健康影响评价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项实践,对改善健康和健康公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健康影响评价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健康影响评价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健康影响评估的关注是从近几年开始的,但该概念一经引进就获得了国家决策层面的关注,2014年以来,我国在健康促进县(区)试点建设中尝试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审查制度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影响评价机制、路径和流程提供了基础。
● 2014年,启动全国健康促进县(区)试点项目,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开展跨部门行动,探索健康影响评价研究。
●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
● 201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是中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
● 2020年,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 2021年,下发《关于开展健康影响评估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逐步探索在全国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
● 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对“十四五”期间落实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相关的部署。现阶段,健康影响评估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前期的健康影响评估工作主要是以研究和局部试点为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