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三都镇有个理溪村,这里风景秀美,山林茂密,一条连接三都东山、浆里、理溪,通往西向,延伸至港口水坪,棋坪罗坊的公路,如一条飘动的玉带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
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的理溪村,不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迷人的田园风光,而且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历史。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平(江)修(水)铜(鼓)万(载)为中心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三条红色交通线,第一条由万载小源经铜鼓的排埠(梅洞)、大沩山、上庄、高桥(竹山、梁塅、张家澡),棋坪(双溪、柏树、幽居)抵修水台庄、上杉至湖北鄂东南苏区;第二条由万载小源经铜鼓的排埠(梅洞)、丰田(桃坪)、二源(坪田)、三都(战坑)、大塅(双坑)至修铜宜奉边苏区的龙门山;第三条由铜鼓的幽居、港口的上坪坳、棋坪的游源、三都的西向(牛岭)、理溪、浆里、东山、战坑,再经大塅的双坑、官山至修铜宜奉边苏区。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并以重兵向湘鄂赣革命根据中心的万载小源发起进攻。1934年1月28日,小源失陷,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被迫由万载小源向铜鼓幽居转移。
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抵达铜鼓幽居后,幽居至修铜宜奉边苏区这条红色交通线就显得尤为重要,理溪位处这条红色交通线的中间地段,是当年军事情报传递,物资输送和红军游击队往来作战的必经之路。
1934后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幽居祖庄召开省委扩大会,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作出向东南发展,省级机关转移修铜宜奉边的错误决定,随后,省级机关分批经理溪向龙门山搬迁。
1934年6月间,国民党五十五师、七十七师、十八师和六十二师围剿修铜宜奉边苏区。7月下旬,在敌人重兵压境、封锁严密的紧急情况下,省委、省苏决定分三路突围,返回平铜边界的黄金洞。第一路由何振吾率领,从西南方向往宜丰的黄岗、铜鼓的排埠突围;第二路由刘玉堂率领手枪队保护省委书记陈寿昌从北面向修水方向突围;第三路由红十六师师长方步舟、省保卫局局长邓洪率领保卫大队、省委机关干部及家属向铜鼓大塅、三都方向突围,准备按原路经浆里、理溪返回幽居,再向黄金洞转移。当方步舟、邓洪率领队伍行至三都理溪境内时,不料遭国民党军五十师岳森部和七十七师罗霖部的阻击,敌我双方在理溪展开激战,枪炮声、喊杀声此起彼伏,整个山村硝烟弥漫,血溅丛林。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省委机关才冲过敌人的封锁线。
理溪战斗,由于敌强我弱,致使省委机关遭受严重损失,省委机关电台被打坏,无线电队队长萧英、省保卫大队、电台护卫队、机关部分人员及红十六师部分官兵壮烈牺牲、几天后,邓洪、方步舟等领导才抵达幽居祖庄与被打散的人员会合,此次战斗乃至整个龙门山突围行动,在湘鄂赣苏区史上称为“六·七月事件”,是湘鄂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入游击战争时期的标志。
省委机关的电台在理溪被打坏后,导致中共湘鄂赣省委在此后长达三年的时间内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为了寻找党中央,湘鄂赣省委先后派黎西耕、庄构丰、李楚民、赵德兴、罗其南、李明秋、邓洪等诸同志远赴湘赣、湘鄂西、延安等地去寻找党中央,赵德兴、庄构丰在途中不幸牺牲。至1937年7月,罗其南、邓洪、李楚民才历经艰难险阻,先后到达延安,见到了毛泽东、董必武、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向中央汇报了湘鄂赣省委、省军区领导湘鄂赣苏区军民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情况。
理溪,这块经过战火洗礼、浸染过萧英等革命前辈热血的上地,将永远铭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供稿:铜鼓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林兆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