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在铜鼓的传播-凯发app官网

1919年5月4日,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日本将获得德国战前在山东的权益。消息传到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聚集于北京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但学生的爱国行为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武装镇压,继而引发震撼全国的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五四游行示威

1919年5月12日清晨,南昌省立农专、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甲种工业专科学校等17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皇殿侧公共体育场集会,会后组织游行请愿,致电北京,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释放被捕学生。当时正在南昌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的铜鼓籍青年李秀(又名李达生),因积极参与了声援五四反抗军阀专横的斗争,竟被省督军公署勒令学校开除其学籍,李秀被迫愤然返乡。5月,李秀回到铜鼓后,满怀爱国激情,积极向青年学生和乡邻好友介绍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省城南昌响应五四的实况,宣讲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鼓励声援北京、南昌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5月底,李秀进入奎光小学任教。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立即与进步教师黄道源和陈葆元(字慰我)、陈逸群(谱派拔伦,字觉民,号超然,又名楚英)等青年学生发起组织了宜春市境内最早的社会团体——铜鼓县学生联合会,由陈逸群出任学生联合会宣传部长。学生联合会成立后,陈逸群、陈葆元、李秀等人便在县城学生界和各行业中积极开展集会演讲,进一步宣传五四精神,传播新思想。6月7日,县城奎光和温泉至诚两所高等小学的学生,在学生联合会的统一部署下,与城区及近郊的农、工、商、学、妇各界数百人,手执红绿彩旗,齐集县城大沙洲上举行声援大会,旋即开展示威游行。游行队伍穿街过巷,走港下坳、过荷塘、出石浆、经丰田和下窑铺返县城。沿途发表演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反对封建军阀卖国求荣,拒绝和约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反帝反封建口号。不但使市民深受鼓舞和热烈拥护,而且很快蔓延到乡村。三都、大塅等地的民众积极响应,自发组织集会、游行,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迅速在全县掀起。声援五四运动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地方封建势力的极大恐慌,对奎光、至诚两校的师生百般仇视。六七示威后,县知事唐祚庆与商民协会会长王辅臣、副会长钟月舫等,唆使一伙流氓借以反对奎光小学校长贪污为名,于7月20日捣毁了奎光小学,并扬言要打死校长,恐吓教师离职,企图将奎光、至诚两校关闭。这一阴谋引起了学校师生的极大愤怒,继又爆发了以李秀、陈葆元、陈逸群等人为首的请愿活动,并得到了社会开明人士及工农民众的同情和支持。奎光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才基本停息。

奎光小学

五四运动前后,铜鼓金星的刘伯伦(派名柔有,别号拜农)、西向的陈葆元和陈逸群、幽居的樊任民和王庭燕等一批经过进步思想熏陶的青年学生,先后考入南昌、九江等地的省立学校。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昌期间,他们秘密交结赵醒侬、方志敏等进步人士,还与一些思想进步、志同道合的校友经常集会,交流思想,畅谈心得,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有了全新的认识。其间,有的加入了进步社团组织,有的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铜鼓旅省学生政治上的不断成熟,为马克思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在铜鼓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使马克思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得以在家乡广泛传播,提高铜鼓人民的思想觉悟,兴起民主革命运动,他们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向亲朋戚友和工农群众推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新观念。

时至1925年夏,西向的陈葆元和幽居的樊任民分别从南昌、九江毕业,并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回铜鼓开展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在铜鼓的传播由此进入了社会阶层更为广泛、宣传方式更为直接多样、思想影响更为深刻的新阶段。

来源:铜鼓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张观珍

审核:王砚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